“乌鲁木齐是中国西部一颗璀璨的明珠,这座城市邀请所有到访的人成为其故事的一部分,探索其迷人的风景,感受当地人民的温暖。”加拿大每日动态新闻网首席执行官兼总编马丁(Donovan Ralph Martin)在其文章中写道。
近日,包括马丁在内的来自17个国家的22位媒体人受邀参加“丝绸之路经济带共建国家媒体负责人研修班”,深入乌鲁木齐市、喀什地区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等地参访并与专家座谈交流。
参访首日,一行人来到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这里是连通亚欧两大经济圈的重要枢纽,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标志性工程。马丁认为,随着前所未有的互联互通、通关时间的缩短和国际商业中心的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正在重新点燃古丝路精神,开辟经济合作的新空间,“新疆已从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演变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重要角色”。
▲近日,记者到访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 中新社记者 薄雯雯 摄
“我到家了”!在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哈萨克斯坦“第一新闻”网主编巴格达托夫(Yerzhan Bagdatov)笑着说。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在哈萨克斯坦首次提出,巴格达托夫向中新社记者表示,过去10年,该倡议见证了哈中两国经济的增长,“10周年又是一个新的起点,‘一带一路’倡议未来可期”。
在游人如织的新疆国际大巴扎,印度尼西亚《雅加达邮报》资深商业记者阿迪亚(Aditya Hadi Pratama)一眼注意到了蜜雪冰城,“这个品牌在印尼也有,我每周都会点着喝”。在中国同行的帮助下,他使用刚刚注册的微信第一次通过小程序下单买了一杯奶茶,并特意拍下取餐过程分享给他国内的朋友。
“这里很热闹,能够感受到当地经济的繁荣”,同行的德国《柏林报》经济版编辑西蒙(Simon Max Zeise)说,这里可以买到各种各样的东西,十分有趣,“我想看看给我的小女儿挑一份礼物带回去”。
▲近日,外国媒体人在喀什古城与当地儿童击拳问好。 中新社记者 薄雯雯 摄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水管墙上挂,解手房上爬”,曾一度是喀什老城居民的日常。在喀什市老城区保护综合治理纪念馆,听到讲解员介绍一幅幅老照片时,比利时“中国广场”网站联合创办人兼编辑法兰克(Frank Willems)表示,他曾于2008年来喀什旅游,亲眼见到过照片中的景象,如今老城发生的巨大变化令他感慨。
喀什老城的改造同样令泰国记者协会主席孟孔(Mongkol Bangprapa)深有感触。他表示,老城翻新按照“修旧如旧”原则,采取“一户一设计”的方式,显示出中国政府对当地人民建筑风格、生活习惯和文化艺术的尊重与保护。
有力的步伐、飞扬的舞裙、热烈的节奏......在新疆艺术剧院,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传统舞蹈和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轮番上演,引得一行人纷纷举起手机拍摄记录。
“在新疆,我看到这么多不同民族和宗教的人们和谐共处,真是太美好了。”伊朗在线新闻通讯社副总裁、编委会成员穆罕默德·礼萨(Mohammad Reza Noroozpour)对中新社记者表示,这就像一块精美的波斯地毯,不同的颜色与花纹编织在一起,共同组成了一幅美丽的艺术杰作。
乌兹别克斯坦ZO'R TV电视台总经理拉吉卜让诺夫(Latibjanov Enver Nomandjanovich)说:“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流的地方,我了解到中国政府为保护和发展各民族传统文化付出了许多努力,这对于我国保护传统文化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近日,外国媒体人在喀什地区疏附县吾库萨克镇七村学校与当地学生交流。 中新社记者 薄雯雯 摄
随着新疆之行接近尾声,不少媒体人向记者表示,希望之后能与家人一起再次到新疆观光游玩,并呼吁更多人亲自到新疆来看看。土耳其《光明报》新闻经理泰夫菲克(Tevfik Kadan)表示,一些西方媒体对新疆进行的负面叙事并不属实,“百闻不如一见,希望大家都能用自己的双眼作出判断”。
菲律宾《达沃太阳星报》专栏作家墨索里尼(Mussolini Sinsuat Lidasan)在其社交媒体上写道:“与其相信从互联网、社交媒体甚至所谓‘专家’那里得到的假新闻,我鼓励人们亲自去新疆看一看。”
中新社记者 薄雯雯
原标题:多国媒体人走进新疆:见证开放活力 拥抱多元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