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您有一个国际包裹需要处理。”
“您好,这里是中国驻英国大使馆。”
“您好,这里是xxx派出所,您涉嫌一起跨国走私案件,请协助调查。”
身在异国他乡,陌生号码来电,接通之后首先听到以上内容,您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总台记者在到达伦敦之后不久,就开始频繁接到以上类似内容的电话,有时候一天有好几通,而且同一个号码会反复拨打,甚至会在语音信箱留言。记者向身边的朋友了解,有不少人遇到相似情况。
稍作分析,不难判断,这就是新近在英国花样百出的电信诈骗电话。
△总台记者频繁接到电信诈骗电话
英国去年因电信诈骗
每分钟损失2300英镑
据英国银行和金融服务业贸易协会的统计,2022年,英国民众因诈骗造成的损失高达12亿英镑,相当于每分钟损失2300英镑。该协会称,去年一年内,仅英格兰和威尔士大约发生了370万起诈骗案件,占所有犯罪的40%以上,而投入此类案件的警察资源比例却不到总体的1%,其中涉及银行卡的诈骗最为常见,而电信诈骗呈现井喷态势。
盗刷银行卡成为首要诈骗方式,银行卡诈骗是英国诈骗团伙的主要手段。英国金融协会称,2022年,英国人在银行卡盗刷涉案金额达到了7.27亿英镑,发案量比一年前高97%。
此类诈骗团伙主要使用网络进行诈骗,不针对任何特定人群。根据英国政府公告,一些诈骗团伙会伪装英国税务局调查税务问题、伪装银行商讨房贷事宜向受害人发送邮件或短信。在受害者点开链接后,隐藏的病毒会盗取受害者电脑、手机中保存的银行卡信息。
此外,一些诈骗团伙也会制作假二维码进行诈骗。据《兰卡斯特电讯报》报道,有不法分子在网络上宣称,英国一家连锁酒吧公司会向每一个扫二维码的人赠送免费的啤酒和晚餐,扫码的人只需输入银行卡信息确认即可。该公司当即发表声明称该促销活动系伪造,挽回了很多人的损失。
另外,由于英国金融业活跃,涉及金融领域的诈骗活动尤其猖獗。根据伦敦警察局的数据,欺诈性投资计划对英国经济、消费者和社会构成重大威胁。
而超过20万的中国在英留学生,因为他们的人地两生和不谙世事,逐渐成为诈骗团伙选中的潜在目标猎物。
中国在英留学生今年被骗上亿元
打开社交媒体,会发现很多关于在英中国留学生遭遇电信诈骗的案件。而在曼彻斯特有不少中国留学生读书,仅曼彻斯特大学就有大约1万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总台记者专门就此向中国驻曼彻斯特总领馆了解相关信息,具体情况颇为触目惊心。
曼彻斯特领馆总领事 唐锐:“我们总领馆今年1至9月份,收到的中国留学生遭遇电信诈骗报案的情况80多起,被骗金额总共超过一亿元人民币。领馆另外劝阻了100多名学生,还通过当地警方解救了20多名,挽救的经济损失将近1亿元人民币。”
就在记者发稿的前两天,英国广播公司还报道称,一名在英国北爱尔兰读书的中国女留学生近期遭遇电信诈骗,被骗走了20万英镑。
△英国广播公司报道截图
诈骗手段不断翻新
玩“心理战” “洗脑”
为什么骗子能屡屡得逞,骗走巨额资金?实际上,诈骗手段花样多,且不断“创新”。
据英国警方消息,上个月英国萨默塞特地方警局与当地华人组织一起,制作了一份针对中国学生的防止诈骗指南,并发布在该警局网站。
△英国地方警局与当地华人组织发布的防诈骗指南截图
该指南指出,首先诈骗分子懂得揣摩心理。比如,陌生电话打一次可能当事人不会接,但是多打几次,当事人可能觉得:也许是真的有事吧?一旦有内心动摇,开始通话,骗子不断翻新的花招就能派上用场。例如,学生在和受到骗子要求进行视频通话的时候,往往会看见对方穿着警察制服,背景是在公安局中,从而进一步相信对方。
其次,诈骗集团了解自己的目标群体,针对学生,尤其是刚入学的新生。十几岁的年轻人,第一次独自到国外生活,没有朋友,一切都是陌生的,内心较为脆弱和不稳定,是容易上当受骗的状态。
另外,诈骗团伙往往集团作战,有谋划有策略,通常不会在一开始就暴露,而会先通过“正常”交流,取得信任。
中国驻曼彻斯特领馆也专门制作短视频,还原行骗过程,希望以此提醒中国在英留学生不要上当受骗。
英国政府考虑出台新法遏制诈骗
除了联合华人组织发布防诈骗指南以外,作为政府打击诈骗的一部分规划,英国政府2023年8月开始进行为期8周的咨询行动,计划禁止用电话提供任何金融产品。禁令一旦生效则意味着,任何接到虚假加密货币计划或欺诈性保险邀请的人,都可以直接认定这些推销是骗局。
英国反欺诈专业人士安东尼·布朗对英媒表示,80%的欺诈行为都是通过网络进行的,通常始于社交媒体上的诈骗帖子、欺诈性电子邮件或虚假广告,因此与科技行业的合作对解决这个问题尤为重要。
此外,2023年5月,英国内政部发布了一份反欺诈战略(Fraud Strategy: Stopping Scams and Protecting the Public),旨在通过50多项新措施,到2025年将诈骗和网络犯罪减少10%。
然而,面对日益猖獗的诈骗手段,不少分析人士认为,英国政府近期采取的措施与其说是“根本性的转变”,不如说是政府为解决一个日益恶化的问题而不得不作出的努力尝试。有所尝试固然强于无动于衷,但在欺诈造成的挑战规模与政府愿意投入解决这一问题的资源之间似乎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
希望广大在英人士多长几个心眼,少一些“初闻不识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