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珠江,潮涌钱塘。
2010年,亚洲残疾人运动会的第一缕圣火在广州点燃,在珠江两岸开启了这项属于亚洲残疾人的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光阴荏苒,13年后,亚残运圣火回到中国,来到钱塘江畔的杭州,续写拼搏、梦想和团结的新篇章。
四届亚残运会留下了太多值得铭记的瞬间。残疾运动员追逐梦想、绽放精彩的这方舞台,深情记录着中国和亚洲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切实促进了亚洲人民的团结和友谊。
以心相约,情谊常在
“桂花开了,来吧,来杭州吧!”
10月22日晚,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杭州亚残运会开幕式上,一位视障小女孩静立场中,在金桂飘香的夜晚,发出童稚而真诚的邀约。
桂花开时,贵客盈门。继2010年广州亚残运会后,亚残运会圣火又一次在中国点燃,来自44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100名残疾人运动员相聚杭州,追逐梦想。
时针拨回到13年前的广州,采自北京中华世纪坛的圣火点燃珠江两岸。以“欢聚、分享、共赢”为理念的广州亚残运会成为第一届以“亚洲残疾人运动会”命名的残运会,第一次与亚运会在同年同城举办,41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参赛。
开幕式上,300多位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残疾人孩子的母亲,手捧鲜花,怀抱吉祥物,打出“孩子,妈妈为你加油”“孩子,你是我的骄傲”“You make us proud”的横幅,迎接来自41个国家和地区的残疾运动员步入会场。
“我们着力在‘爱’字上面下功夫。”时任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庆典和文化活动部副部长宁肖周说。
那一届亚残运会留下许多难忘的动人瞬间。男子400米自由泳S9级决赛后,中国运动员王家超与日本运动员山田拓朗紧紧拥抱,他们相识8年,友谊超越了竞争;男子56公斤级举重比赛中,伊拉克选手拉苏尔打破亚洲纪录并夺冠后,用一根拐杖撑住后背,高举双手仰天长啸,告慰去世的亲人;铁人三项赛的公路赛场,观众们伫立近两小时,只为在运动员出现的那一刻送上掌声与喝彩……
以爱为名,在杭州,开启又一次“心”的相约。
开幕式上,一朵金色的桂花飘入现场,“金桂仙子”牵起视障小女孩的手,徜徉在桂花纷飞的美丽秋色中。这出名为《心相约》的文艺表演拉开了杭州亚残运会的帷幕,铺陈出杭州对亚洲的诚意,如桂花的香气一般热烈而久长。
这是属于亚洲残疾人的体育盛会。老友再聚,新朋相识,感动常在。
24日进行的女子100米T11级决赛上,盲人运动员刘翠青曾相伴近十年的领跑员徐冬林在看台上为她加油,刘翠青带着两个人的约定成功夺得金牌,完成“在国内升国旗、奏国歌”的共同梦想;击剑馆内,被亲切地称呼为“小青荷”的志愿者宋龙玉这几天结识了来自各个国家、地区的新朋友,“留下了一份宝贵的记忆”;轮椅击剑赛场上,黎巴嫩运动员伊莱亚斯·塞曼又一次见到了让他钦佩不已的中国运动员胡道亮,从2008年北京残奥会上初次交手开始,塞曼就十分欣赏胡道亮的击剑技巧和体育精神。
“2010年,我们在广州举办了第一届亚残运会,这是发展残疾人体育事业的重要一步。”亚洲残疾人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马吉德·拉什德说,“杭州亚残运会的组织工作令人赞叹,将在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进一步促进各国家和地区民心相通。”
为梦闪耀,拼搏常在
从珠江之滨到钱塘江畔,亚残运会始终是逐梦的舞台。
2010年12月12日晚,广东奥体中心体育场内,失去左腿的运动员张立新和张海原,只用右腿支撑着在陡峭的岩壁上努力向上攀登。亚残运会圣火在他们手中轮流擎起,接力传递,直到顶峰,两人共同点燃亚残运会主火炬。陡峭的岩壁上,他们的身影书写出一个大大的“人”字,震撼心灵。
而今在广州,13年前采集的亚残运会火种仍在圣火台中燃烧,这束凝结着历史意涵的火种被永久保存。今年10月,杭州亚残运会火种从广州乘坐高铁抵达杭州,代表着亚残运会梦想在两座城市的延续。
在亚残运会的舞台上,人人都精彩,胜负皆欣然。
广州亚残运会田径男子1500米赛场,东帝汶脑瘫选手帕特里西奥·达席尔瓦最后一个跌跌撞撞跑过终点线时,全场几千名观众起立为他加油呐喊。他说:“就算只剩下我一个人在跑,我也要坚持。”
杭州亚残运会期间,网络上被许多人反复提起的一句话是:“在其他赛场上,只有一个冠军;但在这个赛场上,人人都是冠军。”
这是自广州亚残运会成功举办后,中国社会助残理念不断进步的一个缩影。残疾人体育设施投入加大,基层群众体育开展活跃,残疾人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体育活动正在成为残健融合的重要手段,助力中国残障人士以更加自信、自立、自强的姿态融入社会。
回顾过往,在广州,中国代表团不仅在乒乓球、坐式排球等传统优势项目上夺取多枚金牌,还在赛艇、轮椅篮球等“后发”项目上取得历史性突破;此后,在2014年的仁川和2018年的雅加达,中国选手再接再厉,屡创新高。
此外,中国残疾人运动员的身影也闪耀在残奥会、冬残奥会、夏季听障奥运会、冬季听障奥运会、世界夏季特奥会、世界冬季特奥会上。眼前的黑暗、肢体的缺憾、脚步的蹒跚,都无法阻挡他们在赛场上绽放出耀眼的生命光彩。
杭州亚残运会上,中国队首次参加草地掷球比赛就高居奖牌榜榜首,12名队员中有家庭主妇、盲人按摩师、普通工人……草地掷球改变了他们的人生;“无臂美人鱼”卢冬不仅实现了残奥会、世锦赛、亚残运会金牌“大满贯”,生活中也是个喜欢烹饪、化妆、打游戏和弹钢琴的斜杠青年;举重赛场上,小时候羡慕同学们能上体育课的谭玉娇打破世界纪录,夺得金牌,腿部残疾的她说:“昨天还是你的人生短板,今天就拆下来铺成了康庄大道。”
在杭州,中国代表团实现四连冠,获得214金167银140铜,打破12项世界纪录、36项亚洲纪录,取得了亚残运会历史最好成绩。
“Hearts Meet, Dreams Shine(心相约,梦闪耀)”,杭州将这句话作为本届亚残运会的口号,承载着残疾人战胜困难、完善自我、创造幸福的期盼,号召更多普通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感受运动的魅力。
有爱无“碍”,温暖常在
“这次在杭州,我很高兴地看到,杭州亚残运村打造了更具包容性的无障碍环境,值得给出‘五颗星’。”拉什德说。
为了迎接亚残运会,杭州完成了14万个城市无障碍项目改造提升。“我们尽最大努力让残疾人能去任何想去的地方。”杭州市残联理事长杨英英说,当地还组建了残疾人体验官队伍,让他们对亚残运场馆、亚残运村、火车站等1800多个项目进行竣工前的体验,提出建议,确保新建项目无障碍设施同步到位。
无障碍环境的建设是残疾人能正常参与社会生活的基础保障。从广州到杭州,中国在这项工作上的努力从未间断。
为了筹备第一届亚残运会,广州从家居内部设施到社区环境进行全方位整改提升,覆盖城市道路、机场车站码头、体育场馆等各类公共场所以及盲道、坡道、扶梯、低台等,为来自亚洲各地的残疾运动员、教练员打造无障碍环境,并惠及国内万千残疾人。
到了第四届亚残运会,更完善的设计理念、更先进的技术手段被应用到无障碍环境的建设当中。杭州各个竞赛场馆里,无障碍洗手间可以“听声辨位”,场馆电梯按键上有清晰的盲文,赛场内有专用的无障碍坐席,还有低位按键、低位扶手、专门的导盲犬休息区……电子身份注册码、智能导盲犬、康复机器人、人脸识别技术等“黑科技”赋能,更是提供了极大助力。
在杭州亚残运村内,无障碍设施于细节处流露着暖意。运动员们动线的起伏处全部加装坡道,各楼栋和区域的出入口进行加宽处理;居住区的盲文提示、位置示意图一应俱全;房间内的床在高度上也进行了调整,方便残疾人运动员更好地休息。“村里现代化的无障碍设施方便了我们出行,又有人文的细节,展示了杭州的城市魅力。”中国代表团游泳运动员蒋裕燕说。
无障碍环境与服务的提升不止于赛会本身。2023年6月28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提出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全体人员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借助举办亚残运会的东风,杭州不仅在几年前就开始了无障碍设施的改造和提升,还引导许多人自发地参与到无障碍环境的建设当中,近三年在全社会开展“助残学双语 一起迎亚残”“助残技巧和文明礼仪知识”等公益课堂520多期,吸引了线上线下93万余人次参与。
杭州亚残运会28日晚闭幕。在亚残运村科技无障碍趣味体验区的祝福墙上,贴满了运动员与教练员的祝福卡片,其中出现最多的语句,是“谢谢杭州”“我爱杭州”。
“我希望,杭州不仅是本届亚残运会的举办地,更是一个通往未来的城市。”拉什德说。
原标题:从广州到杭州 梦延续、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