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立恋爱成长学会6年,经历过上万个情感案例,我发现,天生恋爱谈得好、婚姻生活美满的女生都起码有一对好父母。
90%的婚恋问题,都能从双方原生家庭找到答案。
今天,结合我看的书籍和经历的案例,和大家讲讲父母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爱情观,以及如何走出负面影响。
故事一
暴力的父亲,软弱的母亲
造就拯救型女儿
莎莎的童年记忆中,爸爸经常半夜酩酊大醉回家,口中大喊大叫,脾气上来还会打妈妈,偶尔也打莎莎。
幼年的莎莎一边忍受爸爸恐怖的脾气,还要安慰心碎绝望的妈妈。
妈妈一次次情绪崩溃让莎莎既难过又害怕。
每次生日莎莎都会向上天许愿:希望爸爸能够戒酒,变成一个有爱的爸爸;希望妈妈能够振作起来,焕发出灿烂笑容。
长大以后莎莎爱过几个男人,一开始他们都爱护她,甜甜蜜蜜,但不久以后莎莎总是发现他们有严重问题,有酗酒的,有赌博的,脾气暴躁甚至对她动粗。
每一次受了伤的莎莎舍不得离开,她告诉自己:也许男友有很多苦闷,只要自己陪伴在身边对方就会改过自新,浪子回头。
事实让她失望,那些男人要么移情别恋,要么脾气越来越暴躁。
直到莎莎遇到一个真有暴力人格的男友,被打得青一块紫一块都她幸亏被朋友发现才及时脱离,找到我们求助。
我经常说一句话:亲密关系中,父亲是我们择偶的模板,母亲是我们自我的模板。
童年时期父亲与母亲的相处模式+父母与我们的相处模式,决定了我们与异性相处的基本格式。
一般而言,父亲,是我们观察异性的第一个标本,他决定了我们对异性的基本认知。
良好的父女关系会让小女孩变得自信、平和,形成健康的性别意识,认为自己是值得被爱的。
而不良的父亲则是女性成长的重大灾难。
生长在暴力父女关系中的女孩长期恐惧,无力,导致她们长大以后容易陷入两种极端,一些女孩对男性产生敌意,成长为强势女性,甚至隐藏着一定破坏欲和暴力性。
更多女孩则容易陷入一种可怕的补偿魔咒,莎莎正是如此。
之所以一次次遇到渣男,因为莎莎从小没见过“好男人”应该是什么模样,身边唯一样本就是施暴的父亲。
在熟悉感的驱使下,带有父亲初始形象的男人竟会对她产生一种惯性上的吸引力。
另一方,莎莎从小渴望得到爸爸的爱,希望自己的妥协温柔能改变爸爸。
“如果我更温柔耐心一点,我一定可以改变他,让他浪子回头”。
这种解救心理成为她潜意识的魔咒,后来的恋爱不如说她是在一次次完成童年夙愿——改变那个暴力冷漠的父亲。
于是她选择徒劳地填补一个古老的遗憾。
其实理想情况下,小女孩应该会从父亲那里收获许多珍贵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