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上述表格,我们可以做一个小小的自我审查。
故事二
严格的虎妈,沉默的父亲
造就疏离型女儿
上幼儿园起涵涵就是名副其实的学霸,早早开启各种兴趣班,上小学初中以后变本加厉的开始种种补习。
回顾童年,涵涵的世界中没有朋友,只有一个接一个永无止尽的补习和站在窗户外督促自己认真听课的妈妈。
涵涵有个不折不扣的虎妈,虽然家境普通,妈妈却倾其所有培养涵涵,回忆童年,爸爸妈妈之间很少交流,妈妈觉得下嫁给普通工人的爸爸很委屈不甘,于是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
不负众望的涵涵后来考入上海一所重点大学,大学谈过两次刻骨铭心的恋爱,都因为妈妈的强势介入夭折。
妈妈的控制欲让涵涵决定留在上海,毕业以后凭着强悍的工作能力在上海独立买房,但此后再没有恋爱过。
亲戚朋友都以为她眼光高,眼见30岁,介绍对象也少了,连妈妈都着急起来:“你眼光不要那么高啦,再不结婚就彻底没人要了。”
涵涵对外总说自己独立惯了,工作繁忙,不需要人来依赖。
夜深人静时她自己知道阴影的根源:她之所以每次找男友都百般挑剔,其实是害怕妈妈批判的眼光和恶毒的语言,她恐惧自己让妈妈失望。
久而久之,自己再也不会爱了。
回想人生,她觉得自己仿佛白活一场。强烈的精神危机袭来,她找到我们求助。
涵涵的案例,是原生家庭对子女的控制的典型。
尤其是母亲。
母亲是我们潜意识的来源,是肥沃的土地,母亲的形象是我们自我培育的原型。
母亲对我们的控制程度+培育方式很大程度决定我们成为什么样的女性。
一般而言,如果母亲是自我充盈、价值感很高的女性,她会允许孩子自由成长。
就像一株植物在肥沃土壤里茁壮成长,小女孩会趋于自信、乐观且充满能量,未来也容易收获和谐的亲密关系。
反之,如果母亲过度严苛,甚至价值感很低,对生活不满足,将自身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通过改造女儿提升自己的价值感(涵涵的母亲就是典型)。
这时候小女孩的成长就面临分裂。
一方面女儿为讨好母亲会加倍努力以获取母亲认可,无法独立完成自我的探索过程。
另一方面,女孩会对母亲的低价值感产生反感或怜悯,希望尽早离家,有些女孩青春期甚至会和母亲发展为竞争关系,但也可能因此放弃了真正的自我。
涵涵从小品学兼优,自信独立,所谓“别人家的孩子”,其实是不断通过外界认可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而到了亲密关系中的她神经紧绷、脆弱敏感并且始终摆脱不了母亲的影响。
经过母亲的几次强行干预,涵涵对亲密关系产生疏离排斥,觉得很孤独,甚至幻灭。
我在许多高价值单身女性案例中都会看到涵涵的影子——她们优秀、独立、时尚,生活工作井井有条,坚强的外表下藏着一颗脆弱和渴望爱的心。
咨询中每每走入她们的心、内心,都让我心疼。
所以我常说,情感心理咨询绝非仅仅是一份工作,它是一份善业,拨开那些隐藏在表面的伪饰,去解开每一颗渴望爱的灵魂的束缚。
事实上,创伤带来的模式无时无刻不支配着我们的行为,我们对此却并不知晓。
长大以后,我们大部分的情绪和行动都受到它们支配,所谓命运循环,有时候就出于此。
如果带着原生家庭的烙印,难道就无法得到幸福了?
重塑亲密关系的信念
如果你曾受到伤害,我有几句话想说给你听:
1、人一出生就是独立的个体,母亲父亲给予你生命,但最终的蓝图是靠你自己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