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父亲职业,陈昊苏回答:“我父亲是政府的工作人员”
1949年4月,正在前线指挥渡江战役的陈毅收到了7岁儿子陈昊苏在济南给他写的信。在信中,陈昊苏告诉父亲陈毅:“爸爸,我在济南读书了,你把上海打开,派汽车接我们去吧,我昨天听说南京解放。你的信我们收到了,我把它贴在了墙上,人家看了都笑你。”陈毅的妻子张茜在给陈毅的信中解释说,周围的工作人员是笑司令员写惯了公文,给孩子写的家书也是公文的格式。
1949年夏,张茜带着陈昊苏等三个孩子从山东解放区来到了上海。此次进上海,被陈毅认为是“一生中最愉快的时刻”。而在陈昊苏的记忆当中,他们母子从此结束了随军转战的动荡生活。
自学生时代起,陈毅三进上海:1919年,他从成都到上海,乘海轮赴法勤工俭学;10年后,于1929年由闽西进入上海,出席当时中央秘密召开的军事会议;20年后的1949年,指挥千军万马解放上海。
到了上海之后,陈昊苏在家依然很难见到父亲陈毅。“父亲就是忙,经常不在家,看不见他。”陈毅当时是上海市长,也是华东军区司令员,有很多公务要处理。
但在陈昊苏的印象中,他们几个孩子懂事之后,父亲陈毅有时候会在大家一起吃饭的时候,告诉他们,不要有特殊化的思想。“他说,你们的父母都是老革命,受到人民的尊敬,但你们是小孩子,不能觉得自己了不起,不能把父辈的功劳当成高人一等的资本。”
父亲陈毅的教诲,陈昊苏一直牢牢地记在心里。在上海上学的时候,学校有老百姓的孩子,也有干部的孩子,陈昊苏和每一个同学都相处得非常融洽。“那时候,我不愿意让人知道我家庭里是什么样的情况,和同学们接触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家也就是普通家庭,没什么不同。”陈昊苏说,曾经有人问过他,父亲是做什么的?“我回答他,我父亲是政府的工作人员。我说的没错,市长也是政府工作人员。”说到这里,陈昊苏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