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任上海市长时为抑制通货膨胀,关停证券市场
陈昊苏说,跟父亲一样他也经历过城市管理过程中的许多问题。
事实上,陈毅初任上海市市长之时,就经历了一次严重的危机——通货膨胀。彼时的上海刚刚解放,市场非常混乱,新生的人民政权对于经济的治理确实比较缺乏经验。“国民党当时就断言,共产党打仗行,搞政治行,就是搞经济不行。”
加上1948年蒋经国坐镇上海的时候,曾严令市民交兑金银外汇,连普通女工的银耳环也不能幸免,结果收走黄金100多万两、美钞3000万元、白银无数,而把巨额的一钱不值的金圆券塞到市民手中,这就造成了物价的飞涨。
当年夏季一张大饼已涨到3万元,人民苦不堪言。新成立的人民政府为扭转这一局面,一入城便以10万元金圆券兑换1元人民币的比价收兑金圆券。老百姓纷纷争换人民币。
但由于吃够了钞票贬值的苦,几乎所有的老百姓拿到人民币又去换银元,换大米。此时,银元贩子乘机兴风作浪哄抬价格,结果原本1块银元值100元人民币,一星期就涨到1400元。照此发展下去,物价会飞涨,工厂难以经营,许多产业资本便转化为投机资本,反过来更加剧通货膨胀。不消一个月,人民币就会被赶出上海,共产党就会立不住脚。
憋了一口气的陈毅花费了极大的努力要让上海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的正常水平。按照陈昊苏的说法,上海在当时的年代是风向标,国民生产总值占全国六分之一,“上海稳定了,全国也就稳定了。”
“中央当时很重视,特地派了分管经济的陈云同志到上海坐镇,以应对这次经济危机。”陈昊苏说,局势一度非常紧迫,上海物价一失控,天津、北平和江浙几省都受影响。
要想赢得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首先要发展经济,促进生产,要让停工的企业,哪怕是私人企业都要恢复生产。“投机倒把的人多,金融就会不稳定。”